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航空界的难题-《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第(2/3)页

    总而言之,一名合格的航空厂一线工人的综合素质并不比一般的大学本科差到哪里去。

    培养个本科生还是4年的时间,想要一名刚进厂的菜鸟成为一名合格的航空厂一线员工最起码也不可能少于这个时间,甚至更长。

    若是想成为业务骨干或有级别的技术带头人,没个十年、八年根本就看不到效果。

    正因为如此,国内的航空制造厂往往是一线上大牛辈出,但整体却并不突出,这也导致了试制型号质量上往往很过硬,因为这些小批量试制型号通常都是厂里集中各方面大牛重点攻关出来的。

    可一到量产就有些拉胯了,因为大牛们都被分散了,大量一线员工的素质撑不起来,整体下滑也就成为必然。

    为此很多厂想了很多办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那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出来的。

    更何况,人又是最为复杂的物种,全心全意的培养出来,万一哪天这些人才觉得不爽利辞职不干了怎么办?

    更何况这种高素质工人的成本也高的离谱,真要大规模使用的话,光用工成本就能压垮一家企业。

    正因为如此在工业界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一线工人越普通越好,最好普通到只需出出力气就能把活儿做成就行。

    就比如说汽车的流水生产线,工人只需拧紧几颗螺丝,搬运几扇车床即可,即便有人离职也可以迅速在社会上补充,因为这些简单重复的活计只需简单的岗前培训就可掌握。

    航空工业部门其实很想借鉴汽车生产线的这种做法,一来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二来也能进一步扩大产能,摊薄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问题是,航空制造业的特殊性根本就没办法令一线的制造岗位照搬汽车生产,于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围绕如何工人的高素质与扩大规模之间的矛盾,世界各大航空制造商想了很多办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