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 π-《法师伊凡》
第(2/3)页
在伊凡的位面,真理一词的最初用途,就是形容数学上的公理。
但1+1=2,这样最简单的规律,也是没有办法表示在数轴上的――数轴上只能容得下数字。
那,什么样的数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真理呢?
答案几乎就要呼之欲出,但伊凡还是谨慎的查了查当时的数学记载,在那里,伊凡找到了一个自己找了很久的数字:。
这是三千多年前,一名平民木匠,用最简单的办法,粗陋算出的数字,这个数字代表了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比例不因为圆的大小而改变,它是一个固定值,这位木匠用一根足够细的亚麻绳,以及一根木棒,和他发明的最原始的圆规,完成了圆周率的最早测定,他宣布,一根亚麻绳绕木棒一周,形成的圆的周长,是这根木棒的三倍多,把这多出的一点取下,正好可以测量木棒五次――当时虽然还没有形成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但原始的表达语句还是留了下来。
这个数字的有效期,大概持续了整整两百多年,按照历史的记载,这两百多年间,也曾经出现过法师突然失踪的记录――如果一些法师真的用数字来标示他们创造的空间,,应该是验证实验的第一步。
但只是一个数字,要把这个数字变成切实的长度――还需要给这个数字后面加上单位,之前伊凡所使用的标准单位,正是最近几百年通用的一种长度,人们将这个长度称为麦,麦是大陆上流行种植的一种类似小麦的植物,一麦的高度,差不多米左右,伊凡在实验中,所选取的数字是将这个长度对折4次,那也就是说,伊凡实验时数轴上的1,代表的长度是,也就是差不多5cm,而根据历史书上的记载,在那个时代,度量单位是人们的脚,他们以跨出去的一步为长度标准,伊凡尝试了一下,每一步差不多是10麦左右――即使他小心控制步伐,误差也不可避免的在一麦左右浮动,而想用这个办法,来实现精度要求更高的施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问题又回到了刚开始,比例可以猜测,但是单位……
图书馆中,伊凡痛苦的揪住了自己的脑袋,问题还得回归起点,而这次需要面对的困难,可能比之前更麻烦,类似圆周率这种东西,还可以说恒定不变的存在,但是长度度量衡――翻开历史书,几乎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变动。
如果,如果他就是一位需要创建空间的法师,如果自己要为自己的空间赋予一定的意义,那,自己会用什么单位呢?
不……不对!
伊凡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好像出现了一个致命的漏洞!
即使,即使自己找到了那个时代的单位,也足够精确,但,自己又拿什么来保证,自己施法时会有足够的精确度?
再回忆起之前自己做过的百万次实验,这百万次实验,谁能保证,他们就是严格按照这样的整数比例来完成的,之前伊凡已经试过,在“位面坐标”上,即使是1与,这样微小的差别,那也代表着两个决然不同的世界!
还是不对――伊凡同样做过实验,他能够两次进入同一个法阵,如果按照刚才精度的原理――那应该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施法才对,那也就意味着,法师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个空间,因为没有任何手段,能够保证这两次施法的精度是一致的。
伊凡发现,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类似悖论的矛盾。
如果施法是需要精度的,那为什么两次施法,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