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宋璟是开元贤相之一,在李旦二次即位之初,便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只因看不惯太平公主权倾朝野,宋璟上书请求限制太平公主的权势,然后就被华丽丽的贬到了楚州担任刺史,接着又辗转好几个地方。 历史上,宋璟直到开元四年才重新回到长安,担任刑部尚书。 当时的丞相还是姚崇,但老姚动不动就搞小圈子,收受贿赂,还借职务之便打击异己,逐渐跟不上朝堂的发展和李隆基的规划,百官也人心浮动,贪腐之气逐渐在朝堂上蔓延。 李隆基果断封宋璟为相,整顿吏治,朝堂为之一清,大唐这才有了二次发育的机会,人口、经济都获得了大跨步的发展,大唐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开元诸相每个都是顶尖人才,但每个人的侧重点又不一样。 比如姚崇,制定大方向和战略目标是个好手,但心胸不怎么宽阔,张九龄弹劾他一次,他就直接把老张赶回了岭南老家。 而宋璟擅长抓纪律,搞反腐,吏治方面无出其右,但就是为人迂腐死板,不知变通。 至于卢怀慎、张嘉贞、张说、张九龄等人,同样也是各有所长,想要让他们发挥出各自的长处,就要懂得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人。 现在,开元大发展还没起步,暂时只能由姚崇负责朝堂,那宋璟就委屈一下担任御史大夫吧,运用他不知变通的脾性,好好跟五姓七望和关陇贵族斗一斗。 高力士将宋璟的名字记下来,又汇报了一件事: “兵部尚书张说,今日表左拾遗张九龄为监察御史,如今奏折刚送来。 左拾遗是从八品上等职位,而监察御史是正八品上等职位,别看只是从八品变为正八品,但品阶却连升两级。 很显然,张说很欣赏张九龄,所以才会如此大力举荐。 李隆基想了想,对高力士说道: “封张九龄为御史台主簿,既然他是个人才,那就用在正地方。” 御史台主簿是从七品下等官职,比左拾遗这个从八品高了三级……连升三级虽然是好事儿,但御史台主簿却不好做。 既要审查百官,同时也要做好御史台内部的监管,另外整个御史台的车马使用、笔墨申请、资金调度、人手划分等等,都需要主簿拍板定夺。 可以说,这是个主抓人事、办公、后勤等多种职能的官位,再加上御史台的特殊性,每天都要忙得脚不沾地。 对张九龄来说,既是考验,同时也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第二天,大朝会如期举行。 朝会刚开始,各路官员就纷纷出列奏请李隆基,请求他放了博陵崔氏出身的崔日知,并及时安抚崔氏的情绪,否则消息一旦传回崔氏的大本营河北博陵,后果难以预料。 李隆基看向了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赵彦昭问道: “百官群情汹涌,赵卿有何感想?” 这话很简单,就是让赵彦昭做选择题,你到底站皇帝还是站世家? 赵彦昭这个人,纯粹是得了他父亲的荫恩熬资历熬上去的,中宗时期,他借着一个女巫师赵五娘的势,这才进入中枢,并一直到现在。 虽然担任御使大夫,但他并没有行使过御史的职责,兢兢业业的在朝堂上当泥塑,谁也不得罪。 现在李隆基让他表态站队,他居然选择跟世家站在一起: “臣认为,陛下之举确实颇有不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