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可周瑜最终的选择却是原谅,不仅自己原谅,还劝朱治原谅! 你周瑜不是自认大哥的挚友么?难道为挚友报仇都做不到?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孙权便推测出了一个很可怕的结论。 事实不是他大哥自尽,而是周瑜想要投降,被他大哥拒绝之后,特意逼死了他大哥! 这个想法一升起来,他便感觉背后一阵发凉! 如果事情真和他推断的一样,那假如他现在不降,周瑜又该如何处置他? 会不会也如杀他大哥一样,把他宰了丢到荒郊野岭之中? 诚然,周瑜在江东的名声很好,可终究人心隔肚皮,鬼知道周瑜心里是怎么想的? 如此思虑片刻,他便露出了一副更为伤感的模样道: “不料世事这般无常,贤兄有所不知,实则小弟此番也是为了劝解兄长而来。” “因是我等知晓无锡陷落,吴县定然难守。” “故小弟劝叔父让我前来说服兄长献降,以此保住兄长性命。” “岂料今还未至,兄长便死于毗陵城内。” “属实让小弟痛彻心扉,难以自己!” 说着,他便掩着面开始流泪不止,活像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子弟。 周瑜看他这般,心中虽然难受,却还是言语安慰道: “仲谋节哀顺变,此乃形势如此,非人力可及。” “好在孙氏有汝这般俊才,今虽去了伯符,来日亦可兴也。” “如今尔等既是欲降,吾亦无须忧心。” “仲谋也无须去了,我等且一道入吴县。” “待刘备前来受降之后,伯符之愿便了矣!” 孙权听着此言,不由松了口气,跟着周瑜上了马,又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办。 现在他有八层把握,多半是周瑜害死了他大哥。 从伦理上来说,他应该杀了周瑜为他大哥报仇。 可现在周瑜现在已经投降刘备,他如果动了周瑜,刘备一定会追究。 故从现实来论,他不仅不能杀周瑜,还得帮周瑜掩饰。 只有成功将此事掩盖过去,顺利投降了刘备,才能保住他孙氏。 但还是那句老话,人心隔肚皮,他不能保证周瑜会不会斩草除根! 如果周瑜真有心斩草除根,那等他们投降之后,就成了周瑜案板上的鱼肉。 他现在到底应该如何抉择,才能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 思虑之间,他看向了周瑜的背影,眼神变得颇为复杂。 可在犹豫片刻之后,眼见周瑜策马而进,他还是选择跟上周瑜。 正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就不信他以后没有报仇的机会。 至少得先把吴县城内的事情先办完,保住自己小命再说。 抱着这等想法,他和周瑜回到了吴县城内。 众人见得二人同时前来,自然大惊,随后听得孙策死讯,皆是伤心不已。 随后论及投降之事,便再无一人不许。 本来孙静就有心投降,唯一的念想就是保住孙策。 现在孙策已死,他们也就没了念想,唯有投降一途。 是日,全城缟素,孙家子弟为孙策披上了麻衣。 在此过程中,孙静亲手写了一封降书,令人献给了刘备。 刘备那边看了孙静献上的降书自是大喜。 当即便令麾下加速前进,一路朝着吴县这边行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