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五月,工真市近港的开发热度与日渐升的气温同步攀升。 智慧港口示范项目的工地上,塔吊林立,焊花飞溅,巨大的基坑已然成型,彰显着“工真速度”。 然而,发展的航船驶入深水区,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水下暗礁。 这一次的“礁石”,并非来自官场的明争暗斗,而是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痛点——征地拆迁与利益平衡。 焦点集中在“黄金岸线休闲带”规划的核心区域,一个名叫“望海崖”的小渔村。 这里风景绝佳,几十户渔民世代居住于此,部分村民还拥有临近滩涂的海产养殖证。 规划中的高端游艇码头和滨海度假区,需要征收部分宅基地和收回全部规划范围内的滩涂使用权。 消息传出,望海崖村炸开了锅。 村民周老四,五十多岁,古铜色的脸庞刻满了海风的痕迹。 他家里除了祖屋,还在滩涂上有几十亩蛤蜊养殖场,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 村里召开动员大会那天,他蹲在村委会门口,闷头抽着廉价的卷烟,眉头拧成了疙瘩。 台上,县里来的干部和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拿着规划图和政策文件,耐心讲解着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宅基地按面积和评估价货币补偿,或在新建的安置小区置换楼房; 滩涂养殖按历年平均收益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偿。 听起来似乎合理,但周老四和许多村民心里都有一本账,充满了现实中常见的担忧: “一次性补偿?钱听着不少,可花完了呢? 我们除了会弄船、会养蛤蜊,还能干啥?去城里扫大街都没人要!” “安置楼是好,可没了滩涂,我们就是无根的浮萍,以后子孙后代怎么办?” “谁知道你们这补偿标准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这蛤蜊,往年行情好和行情差差远了,按平均算,我们亏不亏?” 更有情绪激动的年轻人在人群中喊道:“凭什么他们搞开发,就要我们让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不就是网上说的‘与民争利’吗?!” 各种声音交织,焦虑、不满、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在小小的渔村里弥漫。 有人开始偷偷用手机拍摄村干部上门做工作的视频,断章取义地配上煽动性文字,发到短视频平台,标题耸动:“强拆渔村,百姓何以为家?”,试图利用舆论施压。 这像极了网络上时常引爆的热点事件,瞬间吸引了不少不明真相网友的围观和声援。 压力首先传导到了近港县委书记张立和县长李华兴这里。 面对复杂的局面和开始发酵的网络舆情,两人不敢怠慢。 “决不能简单粗暴!”张立在班子会上定了调子,“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如果以牺牲这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代价,那这发展就变了味,我们也无法向市委和李书记交代!” 第(1/3)页